ps 发泡片材
挤出机(用于生产聚苯乙烯发泡片材,如食品包装、缓冲材料等)的操作需兼顾设备安全、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,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关键事项:
设备检查与调试
机械系统:检查螺杆、料筒、模头的磨损情况(如螺杆是否有划痕、模唇间隙是否均匀),确保传动系统(齿轮箱、电机)润滑良好(齿轮油液位在刻度线内,轴承座加注润滑脂),避免开机后因机械故障停机。
温控系统:校准各加热段(料筒前段、中段、后段及模头)的温度传感器,确保显示温度与实际温度误差≤±5℃(ps 发泡的关键温度:料筒温度 150-190℃,模头温度 170-200℃),防止温度异常导致原料降解或发泡不良。
辅机配套:确认冷却系统(水箱水温控制在 20-30℃)、牵引机、收卷机的参数设置(如牵引速度与挤出速度匹配,通常牵引速度略高于挤出速度 5%-10%,避免片材拉伸过度或起皱)。
原料预处理
ps 颗粒需提前干燥(含水率≤0.05%),潮湿原料易导致发泡片材出现气泡、针眼;干燥条件:60-80℃烘干 2-4 小时(使用热风干燥机)。
检查原料纯度,避免混入杂质(如金属碎屑、其他塑料颗粒),否则可能磨损螺杆或堵塞模头,需通过磁力架和筛网过滤原料。
发泡剂(如丁烷、戊烷)需按比例预混合(通常占原料的 3%-8%),并确保储存罐压力稳定(0.2-0.4mpa),避免发泡剂泄漏或计量不准。
开机顺序与参数控制
分步升温:按 “料筒后段→中段→前段→模头” 的顺序逐步升温,每段温度达到设定值后恒温 30 分钟(确保设备热透),严禁低温启动螺杆(会导致原料滞留、螺杆过载)。
低速启动:螺杆启动时转速控制在 10-20rpm,待原料从模头挤出(初始为未发泡的熔料)后,逐步提高转速至生产设定值(通常 30-60rpm),同时缓慢开启发泡剂注入装置,观察发泡效果。
实时监控发泡状态:通过视窗观察片材发泡倍率(厚度均匀性、泡孔大小),若出现泡孔粗大、分层或表面粗糙,需调整参数:
安全防护
操作时需佩戴隔热手套、护目镜,避免直接接触高温模头和料筒(表面温度可达 200℃以上,易烫伤)。
发泡剂属于易燃易爆气体,车间需通风良好(安装防爆排风扇),严禁明火,设备接地(接地电阻≤4ω),防止静电火花引发危险。
若发现原料堵塞模头,需停机降温后清理,严禁在高温状态下用金属工具强行疏通(可能导致熔料喷出伤人)。
正确停机步骤
先关闭发泡剂注入装置,继续通入纯 ps 原料 “清洗” 螺杆和模头(约 5-10 分钟),直至模头挤出无发泡的透明熔料,避免发泡剂残留导致下次开机时爆鸣。
逐步降低螺杆转速至 0,关闭主机电源,然后按 “模头→料筒前段→中段→后段” 的顺序关闭加热系统。
待设备降温至 80℃以下后,清理模头残留料(用铜刷或专用刮刀,避免划伤模唇),检查螺杆表面是否有碳化料(需用砂纸打磨干净)。
日常与定期维护
每日维护:清理料斗内的残留原料,检查冷却水箱水质(定期换水,避免杂质堵塞冷却管路),紧固各连接螺栓(如模头固定螺栓、牵引机辊轴螺丝)。
每周维护:检查齿轮箱油位和油质(若油色变黑或有杂质,需更换齿轮油),清洗原料过滤器(防止堵塞影响进料),校准发泡剂计量泵(确保流量精度)。
每月维护:测量螺杆与料筒的间隙(正常≤0.3mm,超过 0.5mm 需更换配件),检查牵引机皮带松紧度(打滑会导致片材厚度波动)。
质量控制要点
常见异常及解决方法
片材弯曲:牵引机上下辊压力不均,调整压力至均匀(通常 0.3-0.5mpa);
发泡倍率不足:发泡剂注入量少或原料熔融温度低,增加发泡剂比例或提高料筒中段温度;
表面出现银丝纹:原料潮湿或螺杆内有空气,重新干燥原料并在开机时排气(打开料筒排气口)。
ps 发泡片材挤出机的操作核心是 “控温精准、参数匹配、安全第一、定期维护”。严格遵循开机前检查、生产中监控、停机后保养的流程,既能保证产品质量稳定(合格率≥98%),又能延长设备寿命(正常维护下螺杆使用寿命可达 1-2 万小时),同时避免安全事故。对于新操作人员,需经过专项培训(熟悉发泡原理和设备参数关联)后再独立操作。